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坚定不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24 16:36:18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5月21日,“‘双碳’目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这是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的第一场。研讨会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版现摘编刊发部分与会专家发言。

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将进入新阶段

黄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我国明确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这对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意义极其重大。推进“双碳”工作,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把能源的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还应认识到,“双碳”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

作出“双碳”目标的承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意味着能源的转型进入新阶段。“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或将迎来五大趋势。第一,新能源会从补充能源走向新主体能源。第二,化石能源从主体能源走向保障性能源。第三,储能将成为零碳电力不可或缺的技术组合。第四,电力逐渐走向零碳化。第五,从基于自然禀赋的开发利用进一步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未来,我们会构建零碳能源体系,它是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化学能源、核能为保障能源,构成以绿电为基础的高效、清洁、安全的能源体系。

我们要正确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关系。碳达峰是碳中和的起点,碳中和是碳达峰的终极目标。碳达峰是量变、碳中和是质变。如果没有能源变革、没有经济社会系统性社会变革、没有一场绿色革命,不可能实现碳中和。面向碳中和的未来能源,其核心是由一系列颠覆性、变革性能源技术作为战略支撑形成的全新能源体系。要正确理解“双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双碳”特别是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对立、矛盾关系,“双碳”不是赛道超车,而是换赛道,是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方式。谁在零碳技术创新占据领先,谁就是新赛道上的领跑者。要正确理解“双碳”工作中破与立的关系。碳中和的能源变革和能源转型绝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问题、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系统性问题。“双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要先立后破。

能源转型首先要保证能源安全

薛进军 名古屋大学中创碳投碳中和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教授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地球上每一个地区,对全球粮食、水、生态、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长期重大威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气候变化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关,但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关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上升,这是从工业革命以前到现在的变化。事实上,气候变化不是完全由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由于我们在做相关分析时只用了两个变量,即气温的上升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两个单纯变量不能全部代表全球气候变化。

在“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提出后,“双碳”成为各地大力推进的重要任务。历史经验表明,能源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碳达峰”不是“碳冲锋”,不可操之过急。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各地在研究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时,必须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把握好践行“双碳”的分寸和火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未来很长时间内,“双碳”经济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围绕碳排放可能会出现技术范式的彻底变革。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能源转型首先要保证能源安全。现在实现碳的能源转型,要避免能源安全风险,不因碳达峰搞“一刀切”。化石是碳能源的重要来源,碳转型遇到了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升级等多个挑战。

以“双碳”目标驱动绿色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

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四个自信”的角度进行解读阐发。从道路自信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将是整个人类文明未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从理论自信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当代人类文明建设中极具超前性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自信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传承悠久,并提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制度。从文化自信来看,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向来都很重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当今中国更好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要深刻认识“双碳”目标对中国未来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碳达峰碳中和是对人类文明巨大的自我约束和挑战。中国距离承诺的碳排放峰值时间紧迫、空间有限,碳排放与发展的诸多方面紧密相关,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凸显我国未来任务艰巨。在此背景下,能源结构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关系,而我国化石能源占比依然较大,结构性转化存在较大的调整空间。

要以“双碳”目标驱动绿色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降碳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会加快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推动绿色节能低碳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推广,要求我们有新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而根本上还是我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认知。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落实,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实践行动上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努力。面对新形势关键还要找准路径、稳步向前。

将发展权理念注入“双碳”目标之中

虞崇胜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发展权与“双碳”目标密切相关,从根本意义上讲,“双碳”目标就是从发展权角度衍生出来的新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因此,我们要提升对“双碳”目标背后价值理念的认识,将发展权理念注入“双碳”目标之中,从而提升“双碳”目标的理论品位,使之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指南。

将发展权的普遍性特点注入“双碳”目标之中。发展权是一项基本的、普遍性的人权,实现“双碳”目标也需要关注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将发展权的差异性特点注入“双碳”目标之中。发展权具有差异性,实现发展权必须尊重这种差异性,不必强求一律,而要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发展权的人本性特点注入“双碳”目标之中。人是发展进程的主体,所有发展政策应使人成为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载体。将发展权的参与性特点注入“双碳”目标之中。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将用全球最短时间和全球最高降幅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全体人民、各行各业都参与进来,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发展权的共享性特点注入“双碳”目标之中。“双碳”目标必须贯彻共享性原则,既为了中国,也为了世界;既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将发展权的公平性特点注入“双碳”目标之中。发展权内在要求强调要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应坚持公平正义原则,通过采取“人均累计排放”解决责任承担问题。鼓励发达国家负起应有的责任,合理确定“排放配额”,使之既能体现公平性原则,又能尊重各国国家发展权。

颠覆性硬技术革命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

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碳中和,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实现碳中和没有捷径可走,它不是一步到位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对这场硬仗、大考,必须保持战略定力。

颠覆性硬技术革命是实现碳中和的必要条件。依靠改进型的技术创新,是难以达成“双碳”目标的,需要颠覆性的硬技术革命,以彻底取代从而告别高碳的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如果只是提高效率,只能无限地低碳,不可能稳碳。我们真正要关注的还是化石能源碳的归零,而化石能源碳的归零依靠传统的改进性技术是没有希望的,必须要有颠覆性、革命性的创新,才有可能将化石能源碳归零。

社会性软技术变革是实现碳中和的充分条件。实现碳中和需要社会性的软技术变革,大幅压缩需求,从而加速并保障碳中和的实现进程。这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高碳锁定,减少乃至于消除高强度、高频次的高耗能需求,从依赖高碳化石能源的规模扩张、空间集聚,转向适应零碳可再生能源的适度规模、空间均衡格局。另外,这可以在空间上实现均衡、均质,实现与自然和谐的资源配置,从而减少需求总量,就近获取零碳能源服务。具体而言,区域空间规划,只需改变理念的认知革命,从垄断聚集到扁平均衡,大幅压缩能源总量的刚性需求。社会性软技术变革还可以保全碳资产,维护、延伸、放大碳资产的社会效用。

碳中和的目标导向,既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也需要发展范式的生态转型。在强调零碳能源转型的同时,提速社会扁平化进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碳中和的必然选择。总的来说,要实现碳中和,急不得也等不得,这需要统筹谋划,防范风险,强化定力,协同推进。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

张海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基于对过去30年全球气候治理历程的梳理和回顾,可以发现,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在不断清晰化,治理原则在不断演进和完善,减排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同时,国际气候谈判的格局日趋复杂。全球气候治理中科学和政策之间的互动日益强劲而紧密。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气候治理面临诸多新形势。第一,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会更加清晰和明确,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的竞争和博弈在未来会更加激烈。第二,在碳中和背景下《巴黎协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能,国际社会的信心明显提升。第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共区责任原则的博弈会更加激烈,气候正义问题会更加凸显。第四,碳中和背景下大国博弈加剧。第五,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日益上升。第六,气候变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最大汇合点和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家角色定位不断变化,从积极的参与者,到积极的贡献者,再到积极的引领者。中国要实现引领全球气候治理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风险。因此,制定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国家战略和中国方案至关重要。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全球最大公共产品。全球气候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面镜子,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是对联合国的有力支持,是对多边主义的有力支持。中国正走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上,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推动中国“美起来”,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的对接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标志。

“双碳”目标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施训鹏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使命担当和高度的历史责任,体现了我国的大国责任、大国决心和大国担当。要看到,低碳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包括社会转型不确定性、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技术进步不确定性,这些都会导致未来各个国家在作决策时将面临很大挑战和困难。

目前的减排承诺达不到全球温控的目标,在当前国际社会不确定因素交织的情况下,既定的碳排放目标可能会因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推迟或面临不确定性。对中国而言,碳的排放量还很大,减碳的同时如何兼顾经济与安全,是一道复杂的难题,这与我国的人口基数和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调整政策,寻找一个可接受的优解。

实现“双碳”目标要稳步、逐步、大步推进,但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治理维度讲,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各地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各地资源禀赋、能源基础、发展条件、技术水平不尽相同,推进“双碳”工作必须尊重客观现实,找准破题之策。当然,在调整过程中要制度化、透明化,避免“翻烧饼”。

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十四五”期间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增强推进“双碳”工作的信心,扎扎实实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构建立体式制度设计和评估体系

俞剑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我们需要对“双碳”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既要考虑到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也要考虑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增进人民福祉的要求。破题思路是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制定政策,发挥市场价格机制来辅助政策,研究政策的静态和动态层面的驱动机理来调查政策产生的效果,需要沿着主线来发挥不同政策协同作用。重点突破方向是避免就“碳”论“碳”,打破传统的“点到点”分析,构建立体式制度设计和评估体系。

科学、合理设计政策,驱动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良好的顶层设计,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放眼长远。政策设计的中间环节需要寻找解决手段和可能采用的路径。落地政策更是需要地方政府科学合理规划,中间的衔接环节要发挥协调、配合、自律、监督的作用,微观主体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研究绿色低碳转型政策驱动的作用以及机理。在政策驱动方面,有三类政策体系: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让企业转型;市场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征收碳税等机制调节;通过构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偏向精神激励层面的政策。在转型机理方面,主要是减少能源消费、增加研发投入、调整生产要素以及区域转移或退出等。

评估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效用,从而反哺政策的设计。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变革,它会影响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转变,同时这种结构调整又进一步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交互效应。绿色低碳转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因此需要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协调发展来考虑。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关键字:   坚定不移 碳达峰碳中和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