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ESG聚焦:两会上的“双碳”话题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界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2-03-13 10:49:10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从2021年两会上,“双碳”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政府从生产到消费全方面落实“双碳”指引,提出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另外,国家发改委最近出台了《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推动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并开展绿色智能家电和以旧换新。

聚焦提案

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为实现“双碳”目标积极建言:

央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表示,现在央行正在构建新的转型金融体系,将会对包括煤炭在内的传统化石能源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央行创设的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叫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安排了2000亿的“真金白银”,专门对煤炭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金鹏辉说,“有了央行这项专项再贷款,煤电企业就可以获得低成本资金来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我们测算了一下,如果全国推开,改造完成以后,每年将为国家节省煤炭四千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亿吨。” 不仅是金融政策,目前央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金融支持降碳的体系,一方面是促进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大力发展;另外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化石能源降碳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双碳转型 “先立后破”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双碳转型应“先立后破”,其中关键是“先立”,要立得高效,立得充分,立得全面。

要用抓煤炭保供一样的力度,抓可再生能源的建设,是立得高效;建设大规模风光基地,加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是立得充分;通过在西部大力发展零碳产业园,促进绿电本地消纳,培育新工业体系,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是立得全面。张雷在议案中提出,在西部地区打造零碳产业园,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可解决新能源生产与消纳的错位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还有利于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减少对国际化石能源的依赖,并提高中国产品突破未来碳关税壁垒的绿色竞争力。

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发展潜力大

能源转型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围绕发挥传统能源化工企业在新能源发展和双碳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张明森表示,能源化工企业普遍具有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特点,这也决定了用低碳能源替代现有的传统能源的潜力巨大,比如它可以大量地接纳绿电、绿氢、地热等等。同时这些传统的能源化工企业由于体量大、发展历史长、中间变化过程多等特点,所以往往都积累了相当体量的可利用土地、建筑屋顶、废旧厂房、废旧装置等资源,为绿色能源的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些传统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在中国降碳减排“双碳”计划中的作用,主动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在下一步“双碳”发展中的计划、规划,了解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瓶颈,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些企业在低碳能源生产和消纳,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新能源开发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拓宽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领域、行业和区域,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多渠道拓宽氢源,以更大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化。关于新能源健康发展,他提出五点建议: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加速推动“新能源+”项目落地;出台相关政策,增强区内电网跨省互联,充分发挥互济作用;调整国家的政策补贴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发展甲醇汽车

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带来了《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等建议,李书福认为,在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方面,甲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广应用甲醇汽车是实现交通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最为现实有效的路径;发展甲醇汽车,符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有序稳妥推进的宗旨,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尤其是交通领域液体能源安全。建议在我国全面推广应用甲醇汽车,将甲醇汽车纳入新能源汽车发展体系和管理范畴,给予甲醇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同样的政策支持,带动更多的企业投入甲醇汽车的研发,加快实现交通领域碳中和。

碳排放交易: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改善配额发放方式

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围绕加快建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等内容,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架构,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配额初始发放方法存在弊端,建议改革排放配额的初始发放方式,从将配额免费发放给电力企业,改为免费发放给终端用户,特别是居民,电力企业在碳排放权市场上收购配额来满足其需求。白重恩还建议,电力企业如果收购不足其所需求的配额,可以通过对超配额排放征收碳税来保障电力供应,同时还保持减排的动力。这样做,既可以保障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不畅时保障供给,还可以在经济结构波动时进行碳排放的跨年度调节。

规范碳排放权交易 有序扩大碳交易覆盖范围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我国需要及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提升碳交易市场的立法层级与效力。他建议,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交易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将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纳入交易主体,改善市场活跃度。同时,通过金融创新盘活存量碳资产,适时增加碳期权、碳期货、碳债券等碳金融衍生品,逐步完善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碳排放监测核查体系的政策法规,推动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可持续性第三方核查制度,推进核查市场化,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此外,建议建立绿电与碳排放权联动体系,加强绿电与碳排放权交易衔接,研究在排放量核算中将绿色电力相关碳排放量予以扣减的可行性。促进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融合,推动地方碳普惠市场建设。建议将企业用于配额清缴抵销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比例,从不超过5%提高至10%,完善碳市场向新能源等产业的价格传导机制。

碳市场引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提案》中提到,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实践尚在起步阶段,碳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可提升的空间,最为突出的是两点:一是市场活跃度不足。二是碳价格相对偏低。张懿宸表示,我国碳市场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制度设计之初即已充分考虑到碳市场建设需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提出有计划性地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至电力以外行业的碳排放、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碳配额的分配管理等政策方案。建议参考欧盟等成熟碳市场,引入金融机构等其他有参与意愿的市场主体参与碳交易,并开发运用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以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同时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监管机构要加强对碳服务和咨询机构的管理,从根本上改变碳服务行业进入门槛低、服务机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状,并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

粤港澳大湾碳市场示范作用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在小范围内探索更加灵活的市场机制,将钢铁、化工、水泥、航空等行业先于全国纳入碳市场体系,倒逼更多企业实施控碳减排。作为我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系统重要性”和“先进示范性”对全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将会产生关键影响。建设大湾区碳市场,将广东、深圳两个区域碳市场有效整合、扩容,并把港澳地区接入内地碳市场体系,有利于实现碳市场融合发展。

关键字:   ESG 两会 “双碳”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