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正式发布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  发布时间:2022-09-15 14:33:31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2022年9月8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发布会暨“双碳”科普教育高峰论坛在我所多功能厅召开。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张永生所长主持,来自生态环境部、科技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国科技馆、北京科学中心等机构的领导、专家,以及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等十几家媒体代表出席。


张永生所长主持会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题出版研究开发中心邓寒峰副主任介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关系我们每个人。青少年是未来碳中和世界的主人,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生力军,加强青少年“双碳”知识教育意义重大。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团队及时敏锐地把握了青少年“双碳”科普这一重要选题,找到《碳达峰、碳中和100问》作者团队,经过深入研讨,精心编辑打磨,反复审核校对,历时十个月,克服许多困难,终于推出一部图文并茂的科普精品。本书突出三大特色:一是“小数字反映大主题”,“1.5”是一个小数字,但是全球平均温度升高1.5℃是一个影响生态文明和全球治理的大主题。二是“大家写小书”。大专家创作了微言大义的作品。三是“小行动助力大目标”,倡导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是落实“双碳”大目标的牢固基石。

邓寒峰副主任发言

      本书主编陈迎、巢清尘介绍,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团队合作编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专门为青少年读者倾力打造的“双碳”科普读物。全书围绕“双碳”目标,共分八讲,从“碳的前世今生”说起,娓娓道来,图文并茂地为青少年讲述“双碳”目标背后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向青少年讲述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最后,作者与读者共同回顾人类发展不同阶段的能源利用和碳排放的特点,畅想碳中和的未来世界,帮助青少年放眼全球、展望未来,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主编陈迎研究员介绍图书主要内容

主编巢清尘主任介绍图书主要内容

编写和编辑团队

      老一辈科学家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本书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的热情推荐。三位院士不仅撰写了推荐语,还特意录制视频,对新书发布表达祝贺,并殷切勉励青少年加强“双碳”知识学习,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杜祥琬院士寄语青少年

秦大河院士寄语青少年

潘家华学部委员寄语青少年

      在嘉宾点评环节,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认为,本书实现了青少年“双碳”科普图书从无到有,内容全面系统,从点到面,从逻辑到故事,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田成川主任发言

      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在积极肯定和鼓励本书写作团队努力的同时,也从自身科普传播经验出发,提出了青少年科普需要进一步细分对象,更加通俗、更加有故事性等期望。

邱成利副主任发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处执行主任,北京教科院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室主任史根东研究员强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实施了近20年,许多国家教育政策、教师培训和课程设置都已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但教育的主要着力点在解决“是什么”,在“为什么”与“怎么做”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本书可以作为激励青少年为“双碳”而行动的操作手册,十分提振士气,十分简明扼要,十分务实可行,十分恰逢其时。史老师团队准备编写出版《青少年“为双碳而行动”故事集》,希望与本书团队加强交流与合作。

史根东主任发言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体验中心创空间负责人李静洋表示,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紧紧围绕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世界青少年交流互鉴平台的三项职能,积极开展国内、国际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本书的“双碳”主题高度契合中心职能定位,未来可以加强合作交流。

李静洋博士发言

       圆桌讨论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庄贵阳副所长主持,围绕如何加强青少年“双碳”科普教育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参与圆桌讨论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庄贵阳副所长主持圆桌讨论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环境项目部主任王欣超介绍了旨在推动气候变化进入中小学课程的“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十年来,20多个项目试点城市的中小学校超过1200名教师和100000名学生以及20多家地方民间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从该项目中受益。她在发言中提到,通过教材开发、教师培训、教育沙龙、创意竞赛、国内外交流等形式,试点地区不断进行将气候变化纳入中小学课程的探索,气候变化已经纳入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前不久,教育部明确提出将绿色低碳理念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广泛开展绿色低碳教育和科普活动。《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就是及时雨,将为青少年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王欣超主任发言

      科技日报高级记者游雪晴介绍了2017年以来通过举办“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活动”开展科普教育的做法和经验。2022年活动主题为“绿色低碳中国”,结合实现“双碳”目标,以现学现赛的方式,将“双碳”内容融入知识竞赛,效果很好。建议未来科普教育要更加关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

游雪晴高级记者发言

      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中心工程师崔胜玉介绍了2021年开发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的感受和经验。截至目前,该展览除在北京展出外,还在沈阳、潍坊、焦作和新疆乌鲁木齐展出,累计25万观众参观,主流媒体报道超过1300篇,5家单位复制展览内容,取得很好展示效果。未来还将开发更多样的展览、视频等科普作品,呼吁更多有专家重视和参与科普工作。

崔胜玉工程师发言

      北京科学中心交流合作部赵东平博士介绍了自2019年引进“小球大世界”系统以来,结合系统丰富的地理及天文学科可视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面向青少年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认为本书出版非常及时,在普及“双碳”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专门为本书撰写了书评。

赵东平博士发言

      人民网人民体育事业部总监、中华少年强•体育影视新时代工程主任彭元元在发言中表示,“双碳”目标及气候变化与户外环境密切相关。对青少年进行“双碳”科普教育,要重视科普知识融合更多比如户外体育运动、文化活动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具体表现上要强化书籍融合影视作品、线下展览、歌曲MV等融媒体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体验中接受“双碳”科普知识,成为未来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主力军。

彭元元主任发言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多家媒体代表踊跃发言,与作者团队及参会嘉宾展开热烈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索构建全方面、多层次“双碳”教育体系以及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创新模式。

      最后,张永生所长代表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祝贺新书出版,感谢作者和编辑团队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感谢各位嘉宾的鼓励和支持,希望媒体能积极宣传,让更多孩子通过快乐阅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双碳”知识,理解“双碳”目标的重大意义,并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小事做起,在通向碳中和美好未来的进程中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

关键字:   《写给青少年的“双碳”故事》正式发布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