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汽新能源:大力发展纯电动汽车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4-12-16 09:40:20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雾霾的产生除了燃煤这个“罪魁祸首”外,汽车尾气排放也脱不了干系。

有实验显示,雾霾中导致能见度减少的物质主要有四类: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黑碳。机动车尾气排放中就包含了其中的三种成分。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PM2.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北京市全年PM2.5来源中,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率占本地污染因素中的31.1%,占比最大。

同时,中国汽车数量正在不断上涨。截至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其中汽车1.37亿辆,仅北京一地就超过500万辆。

如何管住这么多汽车的尾气排放?除了提升油品质量标准和汽车排放标准之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车在全球大热,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特斯拉在美国的崛起和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更是说明雾霾重压之下,新能源汽车大有可为。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汽新能源)抓住了这个机遇,在2014年迎来新的发展。这一年,北汽新能源发力私人市场销售,大力布局全国市场,产销量实现了从千到万的跨越。在2014年APEC会议上,北汽新能源生产的纯电动汽车成为官方指定用车。

五年来,作为国内唯一专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型企业和国内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效果最好的企业,北汽新能源对抗击雾霾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又将如何推动绿色汽车快速前行?《国企》杂志对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郝子明进行了专访。

电动车更环保

《国企》:北汽为何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郝子明:我们很早就关注新能源汽车。北汽的研究院单设新技术部,就做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性研究。北汽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有三个原因。

第一,北京的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政治问题,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其中,汽车污染是重要治理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经济责任,而且是政治使命。为响应北京市政府的号召,北汽于2009年11月专门成立北京新能源公司,全力主攻纯电动汽车。当下新能源汽车有三大技术路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更容易推进,纯电动车的难度更大,但更环保。目前,北汽新能源生产的电动汽车累积行驶里程达到5000万公里,减少碳排放量超过918万公斤,对建设绿色北京和治理京津冀大气污染产生了重要的生态效益。

第二,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电动汽车的“弯道超车”。中国传统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车企相比仍落后20年。近年来,即使成立了很多合资公司搞“市场换技术”,但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发展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并不大,我们努力加大投入就可能赶超。

第三,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广阔,政府支持力度大。截至2014年10月,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20余项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扶持政策,激励并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生产准入、示范推广、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只要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认真去做,这个产业发展是非常快的。比如今年9月免购置税的出台,就直接刺激了电动汽车的销量。

当然,对于发展电动汽车人们也有一些质疑。比如有些人担心发展电动汽车后会对电网形成冲击。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智能电网、“削峰填谷”等手段解决,不仅减少电力白白浪费,而且对我国现有的电力设施几乎没有影响,反而增加了用电效率。

《国企》:前不久,任志强炮轰电动汽车,称发展电动车只是把污染换了位置。因为中国更多是靠煤发电,多烧煤只会增加空气污染,只是将城市污染转移到发电地区。您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郝子明:这个观点略显单薄和极端,关键是要从哪个角度去看待。第一,我们国家现在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近60%,一旦出现问题经济发展将受到遏制。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发展新能源汽车。第二,集中治理的成本要低于分散化治理的成本。相较个体汽车来说,火电规模集中,污染治理更为容易。随着产业升级,燃煤发电会更加干净。第三,从城市污染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纯电动汽车的排放为零,因此不能简单否定发展电动汽车的环保意义。第四,发展电动汽车是国家战略问题,而煤电污染只是技术问题,可以通过集中治理解决。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如果不发展新能源汽车,日后就得花大笔钱购买相关专利技术。在这方面,我们在传统汽车上已有教训。

阻碍可以破解

《国企》: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广阔,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量快速上涨。但是,从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售量增速来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阻碍?

郝子明:首先,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最大的困难是认知障碍。很多消费者因为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太短、充电难、不安全等原因而不看好。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北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累积行驶超5000万公里,未出现过任何重大质量安全问题。另外,纯电动汽车的出厂验证比传统汽车更加严格。就拿我们的EV200来说,在车辆试验阶段要接受超过20多项专业试验,包括浸水试验、电池穿刺试验、整车控制试验等,还要前往海南、西藏、东北进行高温、高寒、高湿、高原试验,在最严苛的条件下考验车辆,以确保安全性能。在里程焦虑的问题上,我们调查发现,50%的人每天出行里程不超过50公里,90%的人每天出行里程不超过90公里。而EV200纯电动汽车选用韩国SK的三元锂电池,蓄电量为30.4度,综合道路工况下不低于200公里,经济时速下续驶路程可达到240公里以上。这个距离相当于北京到天津之间的往返里程,完全可以满足都市人们日常上下班代步和节假日远郊出游的双重需求。如果消费者改变传统用车习惯,像每天给手机充电一样给汽车充电,续驶里程和充电问题也就不显得那么敏感了。

其次,新能源汽车的品类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尚未完全建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我们希望国家和政府能够保持推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势头和决心,持续推进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在市场端要加大新能源汽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力度,消除认识误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成熟与繁荣。我们也在从企业角度进行努力。第一要务还是以产品研发为主,努力攻克纯电动车续航里程短的技术难题,为新能源车大规模进入私人消费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在硬件及配套服务上,北汽新能源努力促进充电配套建设,多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总的来说,就是联合一切力量,软件硬件并举,发展新能源汽车。

《国企》:您也提到充电难的问题,可以说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充电设施不完善。对此,北汽新能源准备如何解决?

郝子明:充电是纯电动汽车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最为重视的环节。目前,针对用户需求,由合资企业或当地充电运营服务商在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公共区域投资建设公共充电设施,根据客户场地情况建设复合供电方式解决充电和停车的矛盾。

对于不具备建桩的情况,我们采取逐条分析、协调资源、各个击破的方法解决。比较常见的问题有:物业不同意,我们就通过住建委、房管局等部门协调,车企与国家电网共同对物业公司进行培训;无固定车位的,我们通过跟市政市容委等政府部门协调在小区附近规划出固定车位,或者借助北汽公共充电网点(4S店、服务站、商场)进行充电,要不然还可以协调属地供电局在小区接箱,规划出固定车位供电动车充电;小区无电源点的,协调属地供电局在车位附近找到最近电源点。

我们还专门定制了不同的充电解决方案。例如,为所有符合安装条件的用户免费安装家用充电设施;用户也可以通过“充电桩位置共享与查询服务”就近选择充电地点;北京现有的1115座公共快充桩支持补电;用户还可以享受北汽新能源“移动充电车”的快速充电服务。

为了使充电服务更加全面,我们今年先后与北京电力华商三优公司、国电南瑞公司、青岛特锐德、深圳巴斯巴、珠海泰坦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北汽新能源的客户提供充电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我们还与国家电网、中国普天集团合作,建立快慢充结合的立体停车库,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空间资源,布局充电设施,为广大用户提供最便利的充电条件。

今年,北京市充电桩数量已经突破1000个,预计到2017年底建成10000个快速充电桩。目前,北汽新能源个人客户自用充电桩累计完成建设超过1000个,还有两台超级移动充电车。在自有公共充电设施方面,我们还计划在公共停车场、大型商超停车场、电动汽车专业销售4S店、大型住宅小区附近等安装上百个充电桩。2015年底,计划建成20000个充电桩和2000个快充公共设施。

鉴于充电桩未来有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也为了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北汽新能源将成立充电桩事业部,对有志于推进这一产业发展的人和企业进行整合投资,规范、专业地推进充电桩的完善发展。

加大技术创新

《国企》:近年来,北汽全力发展电动汽车,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需要完善的方面有哪些?

郝子明:我们作为专注于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整车企业,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资源集约整合的高端产业发展平台,希望紧紧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引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缩短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世界的差距。因此,我们以节能减排、改善环境为己任,在立足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整合国际先进的优质资源,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市场化,致力于发展为掌握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绿色环保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一直坚持“大力发展纯电驱动汽车,跟踪研究混合动力汽车,跟踪发展其他新能源汽车,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外引内联,集成创新”的发展战略,以零排放的纯电动为优先路线和终极目标,大力投入。五年来,我们的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示范运行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司刚成立时只有10余人,现在我们有900多名员工,有多名“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端人才,硕士以上达300多人。目前,我们在国内正在建设总产能4万辆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已成功开发进入国家公告目录的纯电动、混合动力、LNG客车等节能与新能源产品,形成覆盖乘用车、卡车、客车领域10个平台18个产品系列40余款新能源汽车车型。新下线的汽车续航里程在经济运行速度之下可达240公里,车内仪表盘与互联网相结合可连接手机APP,实现远程遥控、手机无线充电等功能。2013年,北汽新能源在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有率达25.55%,累计市场占有率达15.61%,产销量均居全国之首。

当然,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第一,我们的电动汽车还是逆向开发,是在传统汽车上改,不是完全按照电动汽车的特点和性能要求重新设计的,这样电动车整体效能、成熟度和合理度会受到一定局限。第二,电池技术仍需革命性突破。目前的锂电池由于考虑安全性,比能量不能拉伸太高,导致电池重量较高,汽车自重增高。同时锂电也有低温性能差的劣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在大力推进技术研发。第三,智能属性、移动互联网连接、时尚设计等,都是我们要研究和提高的方向。未来我们将正向开发全新品牌的电动汽车,提升电动汽车车身轻量化技术,降低能耗,将更多互联网思维融入仪表盘和操控系统,或许会引入无人驾驶技术等先进技术。

《国企》:当下很多车企在推新能源汽车。相比其他企业,北汽新能源汽车有何竞争优势?

郝子明:技术突破能力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我们的核心优势。首先,我们具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自主开发能力,掌握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和整车集成的关键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是根本。其次,北汽新能源联合国内领先的普莱德电池和大洋电机,进行纯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2013年以来,北汽集团先后控股了设计特斯拉Model S的美国硅谷公司Atieva,与两大同为世界500强企业的韩国SK集团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资合作,为北汽纯电动轿车进行设计开发和生产配套。最后,我们依托北汽集团自主品牌八大生产基地,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全面深化整车、关键零部件、销售、充电设施全产业链的合资合作,实现“轻资产”快速发展。

《国企》:电动汽车要推广,营销模式也很重要。北汽有哪些营销创新举措?

郝子明:我们之前更注重研发、质量、生产等环节,今年我们加大了营销力度。今年5月,我们专门成立了营销部,负责营销和服务。

在营销模式方面,我们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线上线下全维度营销渠道。一方面与庞大汽贸集团进行区域性战略合作,建立独立的纯电动汽车专营渠道;另一方面与京东合作开拓电商渠道,方便互联网用户了解和购买产品,与台湾富士康集团合资合作设立分时租赁公司,提供新型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和租赁服务。

在营销活动方面,我们以公益环保为理念,创造性地推行受众体验和示范活动。只有让消费者切身感受,才能改变对电动汽车的固有观念。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我们联合北京市有关部门共同启动了“卫・蓝先锋”行动计划,请明星和公众人物起示范作用。该计划旨在倡导绿色出行,保卫首都地区的蔚蓝天空,抗击雾霾。8月16日,我们启动“十城千辆 1元体验”大型体验活动,在天津、青岛、南京等十余个重点城市投放近千辆E150EV,用于消费者深度体验纯电动汽车。预计有30万人次零距离接触新能源汽车,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纯电动车,真切感受到新能源汽车所带来的环保、便捷、舒适的全新驾驶体验。

《国企》:北汽新能源对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具体规划和目标?

郝子明:在企业未来布局上,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完整的产品线,形成“大中小、高中低”的市场全覆盖。目前我们正根据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表进行有序的开发工作。我们还要依托国情国策,制造出性能优越、价格适中、大众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新能源汽车。2014年,北汽新能源将以市场为导向,对标竞品、不断完善产品结构,强化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努力完成年初制定的2万辆的产销目标。2020年,我们要努力将北汽新能源公司建设成为国内技术实力最强、产业规模最强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实现新能源汽车20万辆的推广目标。

交通中产生的多种污染物是加重雾霾的重要因素。为了探索可持续的交通方式,新兴际华不断创新。11月11日至14日,新兴际华以官方供应商身份全程参与了2014年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与米其林共推创新发展理念、力主绿色交通方式。在活动中,新兴际华集团总经理、际华集团董事长沙鸣阐述了新兴际华对绿色交通的理解(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键字:   北汽新能源 电动汽车 充换电站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