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常态 新绿建

作者:碳中和战略合作网  来源:中国节能战略合作网  发布时间:2015-03-25 17:57:53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讯:

24日上午,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主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紧扣本届大会主题――提升绿色建筑性能,助推新型城镇化,做了题为《新常态 新绿建》的主题报告。

会上,仇保兴理事长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他提到,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的数量逐年提升,尤其是三星、二星级绿色建筑的增长幅度都将近1倍以上,2014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1亿多平方米。

200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

2008-2014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面积

随后,仇保兴理事长展望了新常态下,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未来前景之:让民众可感知

仇保兴指出,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发展已到了瓶颈,大众化、普及化是关键。

下一步,如何让绿色建筑走出设计室,让民众可感知、可监督,激发居住者节能、节水的积极?那么,就要让民众清楚地知晓绿色建筑能够给生活带来的改善,经济性和健康性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在设计上,还需要更加注重性能的可视性。绿色建筑物业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雨水收集、垃圾分类回用等方面。此外,激发民众参与绿色建筑设计、管理和改造的积极性同样能够增加其对绿色建筑的感知。

未来前景之:互联网+绿色建筑

未来,要发展互联网+绿色建筑。怎么实现呢?要提供免费软件,收集基础数据,并设计能够将国内数量庞大的基础软件整合起来的云计算软件。同时,要在建筑的新部品、新部件、绿色建材、新型材料、新工艺上互联网化。此外,标识管理要实现互联网化。仇保兴透露,中国城科会将于两个月内推出绿色建筑标识的申请咨询监测评估网络系统,且提供免费软件,实现申请、咨询、监测、性能评估、管理一体化。

施工物联网化,可以实现零库存、低污染、高质量施工。而运营阶段引入互联网思维,就能够像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一样,利用手机操控自己的住宅。甚至可以将绿色建筑设计放到互联网上,让大众与设计师合作,设计自己的家园。

仇保兴坦言,这个在互联网时代,这些都不是梦想。

未来前景之:更生态友好、 更人性化的绿色建筑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里模仿大自然的智慧和创造,将这种理念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绿色建筑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利用建筑的余能、余水,以及建筑垃圾,可以实现与大自然的共生。例如:室内培育植物、蔬菜、水果;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可调可控;生产新鲜安全的蔬果;利用污水和雨水;吸收Voc、PM2.5;增进环境美感;

城市消耗了80%的能源,但是如果反过来通过绿色建筑,通过物联网、智能电网,把一切可再生能源都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城市就成为发电单位,这可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更生态友好的建筑,甚至能够解决未来50年人类面临的能源、水、食品、环境、贫穷和疾病等难题。

从仇保兴理事长的报告中,我们深切的感知到,绿色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绿色建筑与互联网的融合,将虚拟技术与实体建筑相结合,通过新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可以提高节能、节水、节材、降低温室气体的实效,进而全面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使未来的建筑更加生态和友好。

关键字:   新常态 新绿建

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碳中和战略合作网:xxx(署名)”,除与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者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1355270137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碳中和战略合作网)”的图片或文字,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碳中和战略合作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登录网站http://www.jnzlhz.com

图片新闻

  •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怎么实现碳中和?
  •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2023第十届中国(济南)绿色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展览会
  •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阿里云首个双碳管理产品―能耗宝,重磅发布!
  •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立邦建筑节能双碳目标参编上海建筑外墙保温工程标准
  •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打造双碳时代的基础设施:浙江衢州探索建设碳账户
  •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湖北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达17.04亿元

在线评论

  •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字数在200字以内。

战略合作联系

  • 投稿邮箱:jnzlhz@126.com
  • 广告合作热线:13552701370
  • 微信公众账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会员服务 | 多元化服务 | 招聘信息 | 在线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